SHOWROOM SCIENCE

设计欣赏

探秘忠义街!江阴这所非遗馆太好逛了~

870.jpg

在江阴市文化中心的青砖黛瓦间,藏着一座“留住乡愁”的文化殿堂——江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。这座展馆以“活化传承,延续文脉”为理念,将江阴自商周以来的非遗技艺、民俗风情浓缩于200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,既是本土文化的“基因库”,更是让非遗“活”在当下的体验平台。

872.jpg

871.png

展馆采用“技艺+民俗+传承”的三维布局,三大核心展区各有侧重。“指尖匠心”展区聚焦传统技艺,玻璃展柜里,江阴面塑大师的作品格外吸睛:巴掌大的“忠义街市井图”中,卖糖粥的老者皱纹清晰,孩童的发髻缀着米粒大的绒球,连蒸笼里的“包子”都透着热气——这些作品不仅展示面塑“以小见大”的巧思,更藏着江阴人的生活记忆。隔壁展柜里,季子剑锻造技艺的工具与成品并列陈列:老铁锤上的凹痕记录着千次锻打,而寒光粼粼的现代季子剑,仍延续着春秋时期“季子挂剑”的诚信文脉,传统锻打工艺与现代防锈技术的融合,让古老技艺有了新生命力。

873.jpg

“民俗记忆”展区则像一场流动的江阴庙会。通过场景复原与多媒体结合,参观者能沉浸式感受本土民俗:按下互动屏,就能观看江阴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——鼓声震天中,穿蓝布衫的船工奋力划桨,岸边观众的呐喊声仿佛穿透屏幕;转角处的“春节茶馆”场景里,蜡像人物围坐桌边,桌上摆着江阴特色的“欢喜团”“糖元宝”,墙上贴着老江阴的春联,还原了旧时“喝春茶、话年俗”的温馨画面。展区角落还陈列着非遗“江阴竹编”制作的旧时农具,竹筐、竹篮的纹路里,藏着江南水乡的生活智慧。

874.jpg

875.jpg

最具活力的当属“活态传承”展区。这里设有传承人工作室,每周都有非遗大师现场授课:面塑课上,孩子们跟着大师捏制“小老虎”;季子剑体验区里,成年人能亲手感受锻打铜片的力度;而“江阴民歌”传唱角,常有市民跟着屏幕学唱《江阴好》,软糯的吴侬语里满是乡土情怀。展区末端的“非遗文创区”更将传统与现代结合:竹编纹样的笔记本、面塑造型的钥匙扣、融入季子剑元素的书签,让非遗从“博物馆里的展品”变成了可带走的生活物件。

876.png

如今,这座展览馆早已不是静态的陈列空间。它既是江阴人寻根的“乡愁驿站”,也是年轻人了解本土文化的“打卡地”。在这里,每一件非遗作品都在诉说着江阴的千年故事,每一次互动体验都在延续文脉的薪火——它让“老手艺”有了新观众,让“旧民俗”有了新活力,更让江阴的文化根脉,在指尖与心间代代相传。

877.png

【网站地图】【sitemap】